要求要做為期1年半的蒸發量調查,
嗯...很想不做,
因為我們比對七股鹽場67~87年的蒸發量,
各月的平均日蒸發量其實差異還可以接受,
而且根據成大防災去年完成的北門濕地案調查成果來看,
也落在七股鹽場蒸發量範圍中,
顯示蒸發量目前似乎對時間的敏感度較低。
為了合約...還是得執行...
但顯然每天跑到七股去看蒸發量不會是個聰明的舉動,
而且也不節能減碳,
所以我的歪腦筋又開始動起來。
初步想法是採用美國的A型標準蒸發皿,
這玩意並不難做,
尺寸也都很清楚,
包含水位要維持多少也都可以在下面這個網站查得到,
問題在於:
1.如何持續供水。
物理現象告訴我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但實際上呢?
2.如何讀取蒸發量。
重點是不要每天跑七股,
最好一週一次。
第2個問題較好解決,
只要用相機定時拍攝即可,
到時候再去收相片。
問題在第1個,
所以我做了一個試驗,
將一個保特瓶裝水後,
倒扣在另一個有裝水的飲料杯中,
由於大氣壓力的關係,
保特瓶中的水並不會全部流出來,
而是被大氣壓力所頂住。
這時在下面的飲料杯下緣刺一小孔,
讓水徐徐流出,
用來模擬蒸發皿水份蒸發後的水位降低,
如影片所示。
雖然這個實驗很簡單,
但是很重要,
因為這確定了補水的方式。
而我另外用透明軟管接保特瓶,
企圖做一個較遠距離的供水(這考慮到現場相機不能放在戶外),
但是...失敗,
因為軟管在供水過程因負壓氣泡變形後,
使得氣泡並不會回到保特瓶中,
進而使供水中斷,
這是在理論推導時沒辦法考量的因素,
也是實際操作後才發現的現象。
可是這麼一來,
遠端供水的構想就得要重新思考了。
劉衍志
20100123在台南家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