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說,
我現在當看到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時,
就會忍不住地...占人版面,
就如萊恩兄的這一篇文章「東發條例卡住 賴坤成:損及花東」,
根本...真是壞習慣,
但想法都冒上來了,
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寫完已經凌晨0145了,
正事?
熬夜繼續囉~
希望能撐得住...
這篇延續「20100608東部的自信」,
可以一起看,
也可以分開看,
更可以進到萊恩兄的文章和著看,
都成。
這些文章寫起來,
自己就已經很清楚自己是屬於「猛暴型的寫作」,
寫完就是「作者已死」
(詳參李家同杯杯所提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很快就忘記內容了。
20100609凌晨0151在台南家裏
==========================
萊恩兄真的是太客氣了,
「英雄所見略見」一句的解釋法:
英雄是您(實踐者),
所見是我(理論>>實際),
略同...大方向差不多,
但真的沒法和萊恩兄平起。
種400棵樹...好棒~
自己也很希望有這樣的林子,
然後我倆就住在林子裏的小小屋...(卡通看太多)
如果要論株數,
我也種過上千棵的仙人掌,
每一棵都是在追求品種的成果,
深知「擁有」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
也害怕「擁有」反而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觀望中,
也佩服萊恩兄的勇氣與毅力。
對於萊恩兄所提「現實的條件往往是無情的。若沒有理想與
以及「逐步實踐夢想的同時,甚而協助在地提出共同發展未
但我覺得很正常,
這是因為,
不只是萊恩兄前述外來移民的自信心問題,
在地居民的保護心態也反映出不自信。
人吶~
在還沒建立起「絕對自信」之前,
都是以比評他人、打壓他人來提高自己的「相對自信」,
小則言語口角、大則械鬥群毆,
即使到現在,
還是很多人會以「你會不會講某某語言」來貶低他人,
提昇自己的優越感。
但絕對自信是長時間、歷經許多深入思考後才能得到的,
引漫畫「花之慶次」的一個橋段(我是漫畫兒童):
「老虎為什麼很厲害?
因為它原來就很厲害(絕對自信),
而不是因為它張牙舞爪、面露兇相(相對自信)才厲害」
可惜,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
以為要拍桌子、大聲才是有權威,
殊不知人家只把他當成要糖的。
還是要強調一點,
「心念」才是最重要、最珍貴的資源,
不管是東部,
還是北西南部。
只可惜,
在推廣節能減碳的現今,
大家似乎還停留在爭取資源的物質時代想法,
而不是數位時代「無限複製」的想法,
這使得節能減碳到後來只能稱為funny。
東部的好山好水是資源,
一旦利用或破壞就沒有了,
這是零和...也就是消耗。
當我在火車上寫了上一篇「東部的自信」,
腦子突然浮現一個景象...
如果東部因為某種措施能夠和外國接軌,
那可以得到的資源/支援可就是無窮盡了。
某種措施是那某種?
直覺想到2個,
一是語言,
二是信念。
語言方面,
其實需要投入的基礎建設相對於大開發大建設而言並不多,
因為東部(尤其是台東)一直被視為/自視為「陸上孤島」
不論實質交通如何改善,
或地圖印製時將東部朝上西部朝下,
也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將東部變成世界的中心,
一直是被長期忽略的做法。
一如台灣就歐亞大陸/中國大陸而言是邊陲、邊疆,
但因為全球戰略、經濟、運輸的觀點,
而變成世界中心之一(過去高雄港就是最佳例子)。
東部要成為台灣中心甚或世界中心,
只要在語言上下工夫就好了...
如果說,
東部能成為各種語言人才的培養基地,
到各種語言/語系的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甚或發展到音樂、藝術、自然、環境、景觀、地理、歷史等
都能在東部這塊基地落實,
那外資要進入擋都擋不住(大連之於日本就是最好例子),
根本不需要眼巴巴指望中央的補助。
如果東部能夠將這樣的「軟實力」徹底執行,
不但好山好水得以保存並成為發展軟實力的最佳資本外,
語言人才的輸出所帶回來的世界網絡效應是無窮無盡不可限
也是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及語言輸出的最佳管道,
重要的是,
這樣的資源需求相對不大。
信念方面,
已經在花蓮實現了,
就是慈濟。
與其說證嚴法師宣揚的是佛教,
毋寧說是她老人家將佛教裏頭的艱澀道理,
用可理解的話語、可訓練的動作、可執行的程序,
散發到世界各地。
姑且不論每年從世界各地回到花蓮慈濟總部的人數有多少,
重點是這個團體所宣揚的信念,
已經開枝散葉地落到世界各角落,
並與當地文化、宗教、人文、環境、政策等緊密結合,
縱使在土耳其、巴基斯坦、以色列或非洲國家,
它所宣揚取自佛教精神卻超脫佛教梏桎的做法,
已多為當地認同(雖然過程很辛苦)。
但當它的軟實力化為硬性的行動力,
卻是相當驚人的。
當然,
我也相信還有很多可以做的,
達到「無窮無盡」、「無限複製」目標的舉措,
但不論提幾個,
行動,
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萊恩兄所提「都蘭」一事,
個人則認為順其自然就好,
因為它和台東市的發展歷程,
只是發生的晚與早而已。
遙想很久很久以前,
台東市所在地由幾條河川沖積出來的平原,
歷經原住民、移居的漢人、日本人及至現在,
那裏不少破壞?
也幾乎無法恢復到古早時期的樣貌,
這就是發展。
同樣的,
我們現在有環境保護/保育的意識,
看到一些破壞的情事在眼前發生,
自然會有所反應。
但需強調的是,
這種反應如果只有少數人提出,
充其量只能稱為書空咄咄,
而使有志人士徒呼負負。
個人的想法是,
培養東部的子弟具有「出國的能力」,
人才輸出的同時,
能夠帶回更多對故鄉的理想與情懷,
當那股力量,
那股具備國際審美觀及故里認同的力量,
或那股稱為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的力量
就無法停歇。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也需要關懷,
更需要如萊恩兄這樣心腸的前驅者,
才能夠推動。
希望我們能看到那一天的來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