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

角色的轉換

在過去,
是傳統的「上制下」時代;
在不久前,
是「下剋上」、老闆自危的時代。

難道,
顏色只有黑與白,
事情只有對與錯嗎?

在古印度哲學中,
有這樣的論點,
將事情分為四種象限:黑、白、既黑既白、不黑不白,
但實際上,
事情的變化遠遠超出我們所能計畫與想像的範圍,
也就是...框架。
意思就是說,
越是要能夠掌握事情的變化,
越是要能夠跳脫框架,
預想任何可能的情況,
且不排除任何人提出的意見。

上面是從思考面的角度出發,
倘使以此方式來看自己的角色轉換呢?

一個人當然會有多重角色,
在一段時期內,
可能同時是學生、老師、兒子、父親、上司、下屬等角色,
這是我們所認知的「物理」條件,
即在直覺上不會起疑的狀態。

可是,
有沒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
你跟固定的某一個人之間,
學生/老師、兒子/父親、上司/下屬等對立角色互換?

哪有可能???

其實只是大家不注意罷了,
在同學互相討論中,
不是一下子你教我、一下子我教你嗎?
這就是很典型的學生/老師角色互換。

不行,
這不算,
因為裏面並沒有真正拿到老師資格的人!

這意思是...要符合實際物理身份才算?
那學生幫老師修電腦,
甚至說明如何維護電腦正常運作,
這不就立場對調了嗎?

還不夠,
那只是特例!

那在實際物理身份為父子的情況下,
有沒有可能互換?
在現今社會中,
晚輩可能比長輩要接觸許多的人、事、物,
接觸外來文化與次文化的機會比長輩多得多。
就性觀念為例,
當晚輩的經過網路、光碟等管道得到的種種,
慢慢地會調適出健康的性觀念,
所面對及思考的問題也可能多得多,
甚至可以堂皇地帶領我們的長輩走過那以往令人羞赧的風化區,
一時間長輩與晚輩的身份對調,
不是嗎?

在上下的關係上,
也不再那麼鮮明了,
誰帶頭誰就是上,
誰出主意誰就是上,
誰率先做出成果誰就是上。
況且,
在一個業務蒸蒸日上的單位,
重點會放在如何快速地解決問題、做出成果,
這時動作快的、表現好的、想得透澈的,
就是上,
而身為物理的上司,
在心態上將姿態調低,
很容易就會令事情推行順利,
尤其在這個部落格、Youtube等個人化充斥的時代。

所以說,
在這個時代,
角色的轉換是迅速且鮮明的,
也因為這樣,
常常可發現「角色不適應症候群」。
在課堂上學生知道的可能比站在台上的老師多,
覺得老師講得無聊之餘,
其實可以主動提問,
把上課的方向引向自己想要的方向,
但通常學生沒有辦法以適當的態度來面對,
以至於台上講自己的、台下鬧自己的,
台上在消耗耐心、台下在消耗青春,
滿可悲的不是嗎?

在這個時代,
卻又受制於過去所受的禮教,
且僵化地、不知所以然地恪守,
簡直是莫名其妙!!!
一個笑話:
課堂上最安靜的時候,
就是老師問「有沒有問題?」的時候。

真真不可思議!

在工作上也是,
例如綠中心在執行專案的同時,
會面臨到各方的意見與建議,
不論正確與否,
這都是關心這專案的人員,
或是善意、或是謹盡職守地提出。

難道我們需要全盤接受嗎?

既然事情永遠無法如我們想像地發展,
既然事情永遠無法滿足每一個關心者,
那,
我們只能夠就紛沓而至的眾多意見中,
依據我們的專業與認知,
左閃右躲直劈斬地,
開出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然後對那些無法滿足的意見與建議,
提出我們最誠摯的回應。

這不啻和人生有高度相像嗎?

既然上司市場已經變成下屬市場,
既然老師市場已經變成學生市場,
既然父母市場已經變成兒女市場,
或者,
現在已經不清楚究竟是那一種角色當家
那我們如何因應?

我想,
有兩種能力是需要練就的:
 1.發表能力:
    把自己想的、做的,
    以最適當的方式傳達給相關的人。
 2.體諒能力:
    在發表高見的同時,
    站在對方的立場,
    想想對方的感受,
    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看法。

站在自己立場,
也站在別人立場,
同時「多角度、多核心」來思考事情,
會讓我們的思慮更多元、更活潑,
也更能適應多種角色、對立角色的轉換,
這應該是現代人要因應未來需具備的能力吧!

劉衍志

沒有留言: